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亲祭方泽礼成告永裕陵表政和四年五月十二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一、《宋会要辑稿》礼一四之七三(第一册第六二三页)
季夏谨时,伏深瞻慕。
恭惟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圣孝皇帝,佶获以眇末,嗣承令绪,祗若彝训,大惧坠失。
于事罔敢弗继,于志罔敢弗述。
贻谋绪烈,洪纤大小,莫不悉举。
追惟成宪,若稽先王,以阳求天,以阴求地,罢黜合祭之失,是正方泽之礼。
具在典册,训于万世。
弗果以行,踰三十载,夙夜震慄,靡遑宁处。
爰命有司,循道遵制,即国之北,为坛二成,鼎彝有象,笾豆有践。
礼以黄玉之琮,祀以有邸之圭。
乃以仲夏十有二日丙戌夏日之至,斋明盛服,秉圭奠币,以交神明,以成圣志,不敢不察。
百步之外,
雨沾濡;
坛壝之内,密云不雨。
越乐八变,而地祇出,有形有声,若影若响,见者辟易。
礼仪率度,迄用有成。
实我烈考,肇造于前,克相在天。
末予冲人,祗率谟训,克成厥后。
俯伏以,洞洞属属,若在其上,若在左右。
追慕罔极,岂敢自居?
顾瞻陵阙,不远伊迩。
不获躬行,谨使以告。
今遣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充中太一宫使、兼侍读邓洵武谨奉表奏告以闻。
佶诚惶诚恐,顿首谨言。
景定甲子理宗尝以颜曾传道配飨下问词臣咸淳丁卯昉以曾子子思升侑孔庭盖推本先意也先臣所被宸笔藏之私室会军学撤旧庙崇新阁愿得摹刻其上而某固未敢也府教张君遂诗以成之后之观者将有考于斯文谨用韵以谢 其一 宋末元初 · 牟巘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在昔前朝帝问颁,龙楼当日正承颜。
曾思参侑褒崇后,尧舜相传密勿间。
遹骏先猷昭若日,于皇吾道重于山。
老臣独抱乌号痛,不及临雍扈从班。
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 其四 宋末元初 · 方回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千树梅花斫半无,有人更欲涸西湖
曾思慎勿近前日,不看老彭观井图(右孤山,多无枝)
郑提学孔明敬昭祖 宋末元初 · 方回
 押词韵第十一部
恭惟方寸心,表里无将迎。
妍丑物不逃,宇宙大明镜。
时开复时阖,静定动亦定。
孰为磨且奁,尘垢敢吾竞。
徐步冲牙和,俨立章甫正。
威严修德容,戒惧毓景行。
典谟冠百王,首言钦恭敬。
慎寅与祗让,惴惴远机阱。
怠慢惟不敢,兹其所以圣。
三畏四勿传,孔颜曾思孟。
洛学至正叔,主一肃正命。
乾淳朱逮张,铭箴互规咏。
奥室鬼神临,寐枕雷霆迸。
凛若对庙祭,严于听军令。
古君子必尔,持身以莅政。
保家云仍长,理国彊以靓。
繄予幼不学,乃有东家郑。
一谨禦万邪,道涯自孤泳。
何当跻公堂,幽话听犀柄。
师授分所闻,庶尽人己性。
省郎诸兄 其二 元末明初 · 李穑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三十五
中庸大学曾思,人道瀛王是汝师。
长乐迩来非独我,有谁重赋去来辞。
公权见和。戒其仆曰。必取答书。故此奉呈 元末明初 · 李穑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十三
病榻吟哦苦,诗筒往复烦。
凌晨斜点笔,入夜懒关门。
几净珠玑落,风传鼓吹喧。
高轩应再枉,绿蚁尚盈尊。
病里言怀岂效诗,断章取义慕曾思
临机制变多多办,老将元来善用师。
性斋二首为分湖陆提举 其一 宋末元初 · 陆文圭
 押寘韵
孔门性不闻,学者失其义。
上中下为三,善与恶为二。
邹洛异而同,韩扬同而异。
不指理不明,不兼气不备。
理无智无愚,气有驳有粹。
本体在涵养,工夫由克治。
立义居敬存诚以去伪。
曾思两卷书,学问千古事。
性外无馀天,斋中有乐地。
张子京扁其先大父居琴之竹轩曰琴琅玕 宋末元初 · 汪炎昶
 押词韵第十一部
自停伶伦双凤鸣,阴分嶰谷凉幽庭。
淫哇不能屈其贞,睨霜节坚挺疏茎。
骨含五音堪九成,欲泄未得郁不平。
峄阳孙枝感精诚,檿丝与俱徽玉明。
为引虞薰发其声,却寄猗兰和䪫韺。
陶弦在趣非耳听,韩腹曾思披以呈。
厥妙可蕴求无形,必与俱传物斯荣。
张公之孙馀典刑,所宝不忝贻嘉名。
彼局耳目尘满缨,泥琴琅玕挹馀清。
中舍(一一)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二、《范文正公尺牍》卷上
某再拜。
昨日屈德来,领书,知为季家孩儿病,却总未来。
曾思寒食上坟,三月半葬事,须合照管,亦当奔波,却去即费力也。
事毕却请早来,到热时转难为。
今令魏祐押职田钱并影堂材植去,及带匠人。
惟石碇,未知彼中易得否?
必然便可了当。
仍请三月半葬事,夜作水陆斋一会,别书牌子,供养自家祖宗先亡。
并陈家坟茔切近,亦召伯阳到寺排供养。
及六屯田家祖先,并同。
其馀合供养神明,并依水陆本法也。
更有合支用处,并令魏祐应副。
更知诸亲属,岁荒不易,旋籴米二十石去,请便俵散。
其逐月供米者,却不销得(杜大家曾供米否?亦每月与一石。)
酒亦送去,随米支送。
知尊候已安。
更请倍加将息将息,慎勿动脏腑也。
二屯田不及书,只请将此呈他。
陈家是两世外家,因水陆之会,又坟茔邻,并供养不妨。
陈长官必已行,更不写书。
马榉降授文林郎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九、《永乐大典》卷七三二三、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敕具官某:为人臣者无外交,古之训也。
尔摄景陵宰,督运蔡城。
私以糗粮,博易宝玉。
曾思垂瓠城下,宿师万灶,亦有登首山而呼庚癸者乎?
镌之二阶,以戒群慝。
可。
孟元子陈衕降授迪功郎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三三、《永乐大典》卷七三二五、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敕具官某等:漕江西,以实淮堧,旧比也。
尔为部餫官,不谨厥职,而纵容傍人,盗耗官米以万计。
曾思边淮宿师万灶,士亦有登首山以呼庚癸者乎?
等第镌官,以警而慢。
可。
嵩山诗十二首,并序 其一 明 · 邓云霄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高维岳,东太室,西少室,距二十里许,合之皆名嵩。在登封县北。二室穹窿端方,如形家所称巨门土星者。土旺于中州,故号中岳。校室,则太尊而少卑;较梵字碑板缁流,则少喧而太寂。若少室秦封五品大夫,太室汉柏封三将军,各大数十围,其径逾丈。信千秋古物,气势相敌。古迹志甚略。其近地景物,可附而丽于嵩者。不惮旁搜,张岳赤帜。时天启癸亥岁首三之日,余由秦臬移粤西,驱车南迈,王程弛严,得枉道理屐云。
曾思峻极咏周诗,此日经行拜古祠。
百代封文藏玉检,三花晴色映龙墀。
紫宫高敞金银阙,黄鹤能通祝史词。
闻道今皇新秩祀,祈灵天语使臣知。
江西续派二曾居士诗集序嘉泰三年四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三、《诚斋集》卷八三、康熙《西江志》卷一七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古之君子道充乎其中必思施乎其外,故用于时者施也,传于后者亦施也。
然用于时或不传于后,传于后或不用于时,二者皆难并也。
是有幸有不幸焉。
生而用,没而传,幸之幸也;
生而用,没而不传,幸之不幸也;
生而不用,没而有传,不幸之幸也。
至有生既不用于时,没又不传于后,岂非不幸之不幸也欤?
南丰先生之族子有二诗人焉,曰临汉居士伯容者,南丰从兄弟,曰子山名阜之子也。
曰怀岘居士显道者,伯容之子也。
子山尝位于朝,出漕湖南,后家于襄阳,遂为襄阳人
伯容一世豪俊而能文,其诗源委山谷先生,然以不肯伈伣于世,有官而终身不就列。
显道得其父之句法,亦以气节高简,尝宰祁阳,小不可其意,即弃去,隐于衡之常宁者三十年,此君子之一不幸也。
伯容放浪江湖间,与夏均父诸诗人游从唱和,其题与韵见于均父集中者三十有二篇。
予每诵均父之诗,云「曾侯第一」,又云「五言类玄度」,又云「秀句无一尘」,想见其诗而恨不见也。
行天下五十年,每见士大夫必问伯容父子诗,皆无能传之者,此又君子之一不幸也。
兹非所谓生既不用于时,没又不传于后,不幸之不幸者欤?
今日忽得故人尚书郎江西漕使雷公朝宗书,寄予以二曾诗集二编,属予序之。
欣然盥手披读三过,蔚乎若玉井之莲,敷月露之下也,沛乎若雪山之水写滟滪而东也,琅乎若岐山之凤鸣梧竹之风也。
望山谷之宫庭,盖排闼而入、历陛而升者欤?
昔人之诗,有诗传而人逸者矣,《二南》是也;
有人传而诗逸者矣,《祈招》是也;
有人与诗俱传者矣,《载驰》是也。
祭公谋父之作,虽逸于三百篇之外,而式金式玉之句,犹略见于《梼杌》之史者,以子革之诵也。
二曾之诗,昔无传而今有传,不以朝宗能诵之欤,不曰二曾不幸之幸欤,不曰后学大幸之幸欤?
因命之曰《江西续派》而书其右,以补吕居仁之遗云。
伯容名纮显道名思
朝宗于显道,如李汉之于退之
故二居士之诗,朝宗得之于德曜德曜得之于怀岘,怀岘得之于临汉
嘉泰癸亥四月丙辰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庐陵杨万里序。
上河东府院君 其四 明 · 金守温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拭疣集卷之四
不索幽深即索肤,无人端的下工夫。
自知世上纷华妄,岂惑心中寂灭虚。
苟不实知驰枉道,应须自得饱真腴。
莫将庸学看容易,也是曾思吃紧书。
一萼红 红梅 清 · 俞庆曾
 押词韵第七部
霜娟娟。
似微醺乍醒,无力倚阑干。
霞透铢衣,脂凝瘦骨,羡君顾影翩翩。
曾思否、红罗亭外,明月底、能受晓风尖。
一点冰心,轻它凡艳,斗色争妍。

手撚一枝春色,正频思寄远,喜遇鸿旋。
混迹红尘,犹怀丹灶,未许桃李随肩。
因疑是、杏花颜色,立花阴、细细认娇颜。
记起相逢旧日,玉照堂前。
与兄布书建中靖国元年七月 北宋 · 曾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六
兄与惇、卞异趋,众所共知。
绍圣元符间,惇、卞有可以挤兄者,无所不为,亦众所共知。
使其得志,未必肯舍兄;
就令兄肯与之解仇,彼必不信,亦必不听。
然则,不独宗社生灵、善人君子罹其患害,曾氏之祸必不在众人之后矣。
兄方当国得君,正宜引用善人,扶助正道,使小人道消,邪说不作,以杜绝惇、卞复起之萌。
而数月以来,世所谓善人端士者,相继去朝;
其在内者,亦皆置之闲地,愔愔无气。
而所进用以为辅臣从官、台谏者,往往皆前日事惇、卞者。
今日兄势方盛,彼固不敢言及惇、卞,一旦兄势稍不如今日之盛,彼固不肯引元祐人及世所谓善人端士者,则必首引惇、卞,自为固位之计。
人主平日所闻,皆毁訾元祐人之言,而世所谓善人端士,又未必尽知,则其势不得不用惇、卞。
惇、卞果至,未暇恤其他,曾氏之祸其可逃哉?
思之可为寒心,可为痛心,可为恸哭!
不知亦曾思之否?
步沙五一初度元韵二首 其一 一九六九年 清末至现当代 · 林仲姚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林仲姚选集
朱颜奋斗到苍颜,不把人生过客看。
笔底曾思编耆旧(耆旧:耆老佳什。),箧中已尽(箧中已尽:文革十年,家中拥书楼书籍悉数尽毁。)毁丛残。
榴花照眼如霞赤,尘海惊心起粟寒。
耐久良朋惟简册(简册:此处指书籍。),斋头永弗废黄丹。
请止北伐以待天变奏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五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四、《宋史》卷三七二《王之望传》、《楚纪》卷三一
臣闻人主之论兵与将相不同。
审虚实,量彼己,运奇正之略,定攻守之计,法令脩明,威信兼举,使士卒用命,常畏我而侮敌,此将帅之事也。
察时变之宜,讲自治之术,选授将帅,明信赏罚,收群策,用善谋,而不惑于是非同异之际,此宰相之任也。
人主则不然,惟奉承天意而已。
《乾》之九五曰:「圣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此人主之道也。
《春秋》书王,或曰天王,或曰天子,必系王以天者,言王者行事必当禀之于天。
是以传称帝尧,曰「惟天为大,惟则之」;
《诗》称文王,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凡天下之事,未有违天而能济者,况于兵邪!
皋陶曰「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此之谓也。
自用兵来,或战或和,或攻或守,论议多矣,亦有以天意为陛下言之者乎?
国无小大,逆天则危;
兵无强弱,顺天则捷。
是故帝王之兵,必观天意。
《汤誓》曰:「夏王有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汤诰》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
武王伐商,作《泰誓》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
又曰:「天有显道,厥类惟彰。
今商王受自绝于天,尔奉予一人,行天之罚」。
以汤武而攻桀纣,决胜何疑,而犹必察天,天意顺矣,然后敢举。
人知汤武之师为不可敌,而不知其所以然者,天实与之也。
天之所与,孰能抗之?
故《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汉高祖起于匹夫,身灭秦、项,宜其以威武自任,然常曰:「吾以三尺剑取天下,岂非天哉」!
其征冒顿,上天见异,月晕七重,高祖不悟,困于平城者七日。
高帝知天意之所在,终身不议匈奴,汉业遂安
武帝王恢之谋,伏三十万众于马邑以致单于单于入塞百里,几为汉获。
雁门巡边,卒与敌遇,于亭下,单于攻亭得之,知汉有谋,亟遁而免,曰:「吾之得尉,天也」。
以为天王
唐庄宗晋王时,讨张文礼镇州契丹救之,晋败其师于新晋。
是岁沙河冰薄,敌皆陷溺,天大雨雪,人马多死,阿保机指天而言曰:「天未使我至此」。
乃引而去。
以此观之,一彼一此,或胜或负,事之成不成,罔有不由于天者。
周世宗南征北伐,威震海内,兵不血刃,略取三关,方乘破竹之势,谓幽燕不日可得,人谋善矣,而事竟不就。
太祖御极,深达天意,虽悉平诸国,而终置北敌于度外,非智勇之不足也。
太宗太原之克,进讨幽蓟,失利而归,敌始有轻中国心。
至真宗时,遂倾国入寇,为澶渊之役。
是时承平既久,武备不脩,敌势盛强,中外震恐,而天发一矢,毙其酋帅,岂人力也哉?
臣请以天意论今日之事。
自靖康以后,神州陆沈,大驾南巡三十馀年矣,谁不欲报父兄之雠,复祖宗之土?
以光皇帝之圣武,当天下乐推之初,徘徊淮泗间,不忍南渡者久之,驯致维扬之败。
于是始幸江表,立中兴之基,曷尝一日忘中原哉,势未可也。
敌人挟百胜之强,穷其兵力,欲包举南夏,而屯聚之众,屡剉于我,卒不得已而受盟。
是非爱我而存全之也,亦势有所不能耳。
臣窃观天意,南北之形已成矣,未易相兼。
我之不可绝淮而北,犹敌之不能越江而南也。
东昏时,渐有败盟之端,未几自毙。
敌帅凶悖,决意并吞,气凌风云,众如山海,较其强弱,可为寒心。
然欲取蜀,则困于散关
欲涉汉,则败于襄阳
欲渡江,则折于采石。
衅起萧墙,一夕灰烬,敌之南侵,其祸如此。
我师数十万,东西并举,岂不可以制敌?
守疆圉则粗安,图攻取则必衄。
川陕之师歼于德顺江淮之众溃于符离,我之北伐,其祸又如此。
敌之克我也,固无先胜之谋;
我之破敌也,亦非素定之策。
皆其自败,事出偶然,若有鬼神阴制其变。
此无他,殆皇天之意不与其相侵轶也。
且文臣如张浚,一世所宗,武臣如吴璘,诸将莫及,其所谋画,未必皆非,卒至于几成而坏,亦可以言天矣。
天意既尔,陛下得不奉承之乎?
然臣所谓奉承天意者,不必曰与敌和也。
和不和权不在我,胡可必乎?
为今之计,不和不战,自守而已。
移战攻之力以自守,何患不固?
自守而固,然后随机制变,择利而应之。
可战则战,战无不克,可和则和,和无不久,恶所往而不善?
岂欲汲汲然求合于敌,以偷岁月之安哉?
或曰:「如此,则中原何时而复邪」?
臣曰:孟子有云:「成功则天,彊为善而已」。
人称祈天永命,则天命固有可回之理。
陛下诚能修德以动天,天心悔祸,何患恢复之无时?
苟非其时,不可为也。
唐太宗受禅之初,颉利将百万众卒至渭上,以六骑逆折其锋而与之盟,谓萧瑀曰:「突厥众而不整,可汗在水西,而酋帅皆来谒我。
我若醉而缚之,设伏于前,以大军蹑其后,取之如反掌耳。
顾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一与敌校,杀伤必多。
彼败未及亡,惧而脩德,与我为怨,其可当邪」?
后闻其盛夏降霜,赤气满野,五日并出,三月连明,以为天亡之兆,遂命李靖等讨之。
捷书踵至,谓群臣曰:「往国家初定,太上皇跪而臣之。
朕常痛心疾首,刷耻于天下。
今天诱诸将,所向辄克,朕其遂有成功乎」!
俄而俘颉利以献,斥境至于大漠。
初,敌至渭上,有可攻之势,务安静,纵之使还;
待其天怒恶稔,乃一举而灭之。
时贞观已四年,即位盖五稔矣。
陛下英明睿断无愧太宗,而仁孝恭俭过之,实皇天之所眷佑。
若厉精尝胆,要之以持久之诚,贞观之功不难致也,何迟数年而急于进取,以失万全之利哉!
虽然,唐太宗犹未足为陛下道也。
臣请言舜禹之事。
有苗弗率,舜咨禹徂征,禹乃誓师以行,而苗民逆命。
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帝耕于历山,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慄,瞽亦允若。
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
班师振旅。
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而有苗格。
方苗民之逆命也,伯益赞禹,不曰济师,不曰讲武,而远引天道,又称舜事瞽瞍以至和而感于神明,其说颇类迂阔。
然禹拜昌言而为之振旅,舜敷文德而寝其徂征,七旬之间,有苗自格,天道可信,其效如此。
仰惟陛下父舜子,孝慈交洽,光于有虞万万。
日者愤强邻之肆扰,赫然兴师,则有苗弗率,咨禹徂征之意也。
文武大臣宣其忠力,奋兵致讨,则伯禹誓师之举也。
时事不利,敌猖獗,则苗民逆命之比。
当此之时,在朝廷之臣若有能如伯益赞禹者,则大臣当法伯禹之义,受其昌言;
陛下当师虞舜之仁,修其文德。
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将相一心,中外辑睦,导迎善气,以致至和之感,彼区区之敌,焉有不格者乎?
格不格未可知,但吾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则在我者固已有泰山之安矣,陛下复何疑乎?
臣蒙圣知,再尘法从,亲逢不世之主。
皋陶、益、稷之所以事者,不敢不陈黼座之前。
惟陛下采其千虑之愚而审处之,天下幸甚。
怀徐子与读书山 明 · 欧大任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阙下曾思侍从臣,风尘不到五湖春。
且从氏开金涧,谁为徐卿送玉麟。
浊酒可能容我辈,浮名未肯傍时人。
钓船亦有夷犹兴,何处汀洲采白蘋
山居杂咏为顾玄言赋十八首 其九 石雪濑 明 · 欧大任
 押词韵第十五部
瀑飞滚滚花,石漱粼粼玉。
曾思三百滩,雪下扁舟宿。